<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好人365 >> 内容
        二十大代表风采 | 赵亚夫:与土地打交道一甲子,为农民服务一辈子
        发布日期:2022-10-28   来源:文明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把大米酿成米酒,剩余的酒糟做成黑猪饲料,黑猪排泄的粪便堆肥给桃树,散养的鸡鸭穿梭在树荫下啄食坠落的果实,鸡粪、鸭粪同样化作肥料……这个家庭农场生态“小循环”,是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赵亚夫带领当地农民就生态农业进行的新探索。很难想象,如今践行先进生态农业理念的戴庄村,却是昔日茅山革命老区丘陵腹地的“穷山村”。
          赵亚夫60多年扎根茅山革命老区,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一颗紧贴农民的心,用一双扎根田地的脚,用一个实用科技装备的脑,用一双放眼世界的眼,矢志不渝,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苏南丘陵山区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担当。

          播撒致富的科技种子,真正让农民增收
          1961年,20岁的赵亚夫从宜兴农林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镇江农科所工作,当时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激发了他投身农业科技的责任和改变农村面貌的志向。1963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在看完电影《雷锋》之后,赵亚夫被雷锋精神深深打动,被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所感染,对党更加崇敬、更加向往,坚定了为党工作、奉献农村的决心,连夜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赵亚夫先后在武进、丹阳、宜兴等地坚守7年,农民最需要的地方,都有他忙碌的脚步和奋斗的身影。1982年,他赴日本学习,很快就对“能让农民增收”的草莓种植新技术着了迷。第二年回国时,赵亚夫带回20株草莓苗。在他的精心抚育下,这20株小苗变成了6000多株种苗。他开始盘算给这些种苗找个立脚点,先点上种植,再大面积推广。
          “大家刚开始不信,送上门的草莓苗有人当草喂了猪。”句容市白兔镇解塘村最早跟着赵亚夫种草莓的农民张冬才,试种0.9亩草莓,当年卖了600多元,收益超出常规农作物两倍。农民们看到希望,草莓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1987年,白兔镇露天草莓种植达7000多亩,收入达到了8000多万元,第一批“草莓楼”拔地而起。为了更好地帮助农民,赵亚夫自己印制了200余张名片发到农民手中,自己也存了200多个农民种植户大户的电话号码,提供24小时“热线服务”。赵亚夫的农业科技项目送到哪儿,致富的种子就播到哪儿。
          退休不退岗,带领农民走向生态农业致富路
          2001年,赵亚夫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向组织提出到当时最穷的村庄——戴庄村指导生态农业,不拿报酬指导村民脱贫致富。彼时戴庄村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还达不到镇江市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这一年,在外打工的村民彭玉和回到村里。他听老乡们说,最近村里来了个“怪人”,戴着眼镜,文质彬彬,却整天泡在地里。
          村民口中的“怪人”就是赵亚夫。“他当时到戴庄来,说发展有机农业,桃子种出来能卖五块钱一斤。老百姓听到之后说‘那个老头子瞎讲,我们的桃子一块钱卖三斤,你五块钱一斤,不是天方夜谭吗?’”彭玉和选择相信赵亚夫,开始试种新品种。第二年,桃子熟了,当年就给他带来收入7万元,轰动了整个戴庄村。村民们再也坐不住了,纷纷来找赵亚夫。从此,张家种葡萄、李家搞有机蔬菜……各种特色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成立合作社,把贫困村建成殷实的全国文明村
          一批又一批农民富了,但赵亚夫发现,这些依靠农业技术先富起来的农民,并没有很好地带动周边农民共同富裕。
          “要使全体农民共同富裕,就离不开基层党组织。以前我认为农业问题都可以用科技办法来解决,现在体会到不是那么简单。”赵亚夫说,“不能仅靠科技示范户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基层党员干部受党多年教育,理应成为农民致富带头人。”
          2006年,赵亚夫牵头成立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统一服务。村社干部交叉任职,形成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社协同”。合作社保障贫困户获得稳定收入,让不会做生意的农民也能赚到钱。以合作社主要种植的越光水稻为例,社员只负责田间管理,农机作业由合作社的农机服务站负责,年底合作社根据社员田间管理情况进行分红。截至目前,戴庄村有812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03年的入不敷出,提高到现在的42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从2800元增长到3.75万元。

          用行动践行“为农民服务一辈子”的初心
          解决“三农”问题,人才是关键因素之一。这些年,除了每周下田指导农户,赵亚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农业人才。2018年,“亚夫团队工作室”在戴庄村揭牌成立,迄今已培育出农村科技人才1200名,为句容100多个农村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在“亚夫精神”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广阔农村,挥洒青春、实现梦想。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赵亚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接受采访时,他激动地说:“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农村,只要还干得动,就要把更多更好的成绩写在更广阔的土地上。”
          几十年如一日,“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如今,赵亚夫依然坚持每周3天到戴庄村指导农民种地,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为农民服务一辈子”的初心。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他说:“我没有辜负总书记的嘱托!希望能向总书记汇报大地上的成绩。”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