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内容
        全省第一!看,常州如何创作文艺精品
        发布日期:2023-01-12   来源:常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表彰决定,对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其中,由常州市委宣传部报送的广播剧《谋将来永远幸福——张太雷》代表江苏获得优秀作品奖。至此,我市累计14部作品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在地级市中居前列。

          1月11日,在省委宣传部召开的全省宣传部长工作会议上,对江苏省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获奖单位和作品进行表彰。

          常州以1件入选全国、9件入选全省,全门类获奖,总分位列全省第一的显着成绩,蝉联组织工作奖。

          常州作品,成为受到国家级奖项认可的文艺精品,并非偶然。近年来,常州文艺创作守主题之正、擘时代之新,既立足重大题材谋得深,掘取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深度创作,也兼顾本土特色看得远,围绕“常州三杰”这一精神宝库进行长远规划。2022年,常州出品的广播剧《谋将来永远幸福——张太雷》入选第十六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锡剧《烛光在前》获第十七届全国文华大奖。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一章中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文化常州”的自信表达正在书写。
        体制机制为基
          很多人习惯说“五个一”,到底是哪“五个一”,在文艺界意味着什么?
          简单说,“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由中宣部组织,从1992年拉开帷幕,重点评选近几年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部分部委,以及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单位组织生产、推荐申报的精神产品中五个方面的佳作,是文艺创作生产的综合性、示范性工程。
          这五个方面分别是:
          一部好的戏剧作品
          一部好的电视剧(片)作品
          一部好的电影作品
          一部好的图书(限社会科学方面)
          一部好的理论文章(限社会科学方面)
          从1995年起,“一首好歌”和“一部好的广播剧”也被列入评选范围,“五个一工程”的名称不变。

          它囊括了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所有文艺形态,和每个人的文艺生活品质息息相关,是一个含金量非常高、同时又相对“低调”的国家级大奖。能够获此殊荣,不只代表文艺作品质量过硬,还意味着官方主流对于作品的认可和接纳。所以,“五个一工程”才有着这样的“江湖地位”——衡量主流文艺成就的重要标杆。

          2015年,文艺评奖制度改革,明确以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评比领衔,中央网信办、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23项常设全国性文艺奖项,并大幅压缩子项和评奖数量,着力提高质量。
          一件作品要想获得国家级奖项的认可,较之过去更为困难。而在这样的整体环境下,常州作品仍然能够持续收获“五个一工程”,文华大奖,电影华表奖、百花奖,常州作者能够取得曲艺牡丹奖、书法兰亭奖、民间文艺山花奖等重量级奖项,更显不易。

          “多年以来,我们持续精品战略、讲好常州故事,构筑常州文艺精品创作高地,用完备高效的艺术生产体制机制实现了文艺精品的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创作、高质量推进。”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李萍说。

          依托完备高效的艺术生产体制机制,我市动作频频。编制实施常州市文艺精品生产规划、修订《常州市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作扶持办法》、成立题材规划委员会、建立文艺创作题材库、设立文艺评审专家库,我市将精品生产项目列入重中之重。
          此外,我市也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文艺精品创作,在多管齐下的体制保障下,确保市级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2500万元,带动全市投入不少于1个亿。
        人才引育为上

          干好一件事,除了拿出“真金白银”的诚意,还得找到有真才实干的人才。推进文化事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亦是如此。

          良马须善驭。好的剧作家驾驭好的题材写出好的剧本,好的演员驾驭好的剧本呈现好的效果,往往缺一不可。就拿今年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常州广播剧《谋将来永远幸福——张太雷》来说,这部剧在制作过程中就得到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集结了国内优秀的广播剧制作班底。

          该剧导演权胜,其作品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伊朗国际广播节大奖等国内外专业奖项;张太雷的扮演者赵岭,国家大剧院话剧优秀演员;还有杨立新、孙立石等优秀演员的加盟,侯勇、刘敏涛倾情推荐。

          有优秀的文艺人才,才能创作出优质的文化精品。在文艺人才引育方面,我市一直秉持着开放灵活的“长期主义”:
        既放眼全国,
        调动全国一流的人才资源
        与科技资源来打造“常州精品”;
        又扎根本土,
        培养了一批青年文艺骨干。
        主题意识为先

          “常州三杰”是江苏省文艺创作题材库重点推介的“一号题材”,也是我市弥足珍贵的创作富矿和精神标识,“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纪录片《瞿秋白》、电影《秋之白华》,和本次入选的《谋将来永远幸福——张太雷》都是围绕“常州三杰”这一精神宝库进行长远规划。此外,像广播剧《君子史良》、电视剧《青果巷》这样的本土题材优秀文艺作品,反映出名人文化、工业文化、运河文化、乡村振兴等代表着常州历史文化根脉的创作主题,在弘扬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的同时,也是打响常州名片走出江苏走向全国。

          “我们有关责任单位在开题之前首先会对作品的题材和内容进行研讨和论证,并且从更高的站位上来思考如何打造出一份带有‘常州印记’的文艺精品。”李萍说,确定选题后,牵头单位还会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极具实力的主创人员,并搭建常州本土创作团队,共同组建一支高水平创作队伍,确保文艺作品的高质量生产。这样的“精品意识”,贯穿在每一份最终呈现出来的“常州精品”中。

          近年来,我市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奋进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等重大时间节点,立足我市丰富的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深扎省文艺创作题材库,自觉聚焦重大题材,深挖其中艺术内涵,掘取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深度创作,受到了国家重大题材办和党史专家的认可,开创了一个又一个重大题材创作范式。

          当下,我市正着力发掘培育彰显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质、常州特性,突出常州首创、常州原创、常州打造的作品和项目。
          “先手棋常常引出关键棋,主动仗往往打出致胜仗,我市正是在众多‘潜力项目’中打造出了一个个口碑受众与票房收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爆款’文艺作品。”李萍说,2023年,我市也将有一批优秀作品将与大家见面,比如电影《觅渡》、纪录片《冯仲云》、电视剧《兵自风中来》《他从火光中走来》、锡剧《燕双飞》、广播剧《王诤将军》、图书《直溪》等。
        品牌平台为翼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样高规格的演出,太惊喜了!”2022年10月,京剧《红灯记》在新北区魏村街道红帆文化广场开演。铿锵的锣鼓、婉转的唱腔、精致的布景……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不少居民驻足观看,现场几乎座无虚席。人们专注而又欢喜地沉浸在现场表演中,体味着精品演出带来的文化享受。

          像这样“家门口”的精品文艺演出,已经成为我市中吴文化艺术节的一项“常态化项目”。近年来,我市以“中吴”文化品牌引领,着力打造“苏东坡”文旅品牌、“高晓声”文学品牌、“赵元任”音乐品牌、“恽南田”美术品牌等一系列具有高显示度的常州文化品牌标识。在中吴文化艺术节的系列活动中,一大批常州本土出品的文艺精品得以有了更多展示机会。

          “好的作品也需要好的窗口展示,我市文艺精品正借助更多载体传播、依靠更多平台支撑,完成更多自我超越、接受更多群众检验。”李萍说。

          近年来,我市全力推进市属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牢固树立“社会效益为首”的发展原则,坚持“一团一策”方针,深入实施“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战略。

          凭借儿童剧《留守小孩》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江苏省儿童艺术剧院(金坛华罗庚艺术团)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近9000场次,观众达800多万人次,被誉为江苏的“乌兰牧骑”。市滑稽剧团继滑稽戏《我要做好孩子》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后,二十年磨一剑,又创作出《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这样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精品。

          正是因为在精品生产中有“长期主义”,在人才引育中有“包容‘十年不鸣’”的耐心,在文化战略中有守正创新,我市的文艺精品生产才能在高处再攀高,为城市“532”战略实施,为百姓的文化福祉,为全省的文艺繁荣,不断贡献力量。(郑雨露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